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王利芬:《赢在中国》掀起创业浪潮
作者:李鑫金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它不单单是创业者的游戏,也是一次全民学习做人做事、学习营销的大课堂——
       每周二晚10点整,只要你打开电视,锁定中央2套,就一定能看到听到:“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我是王利芬。”
       这档名叫《赢在中国》的节目,每年吸引着几十万怀揣创业梦想的选手,3000万元的风险投资,还吸引了数十位像马云、李彦宏、柳传志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来当评委。
       《赢在中国》所制造的,是巨大的财富和精神力量——它让许多看节目的人相信,你也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
       赢在自己
       王利芬,北京大学文学博士,1995年至1999年在《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任记者,曾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2000年至2003年底任《对话》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内部有这样一句名言:“做主持人就像吸毒。”当了主持人后,所有人基本上都不愿意做幕后了。
       可王利芬却在主持节目正当红的时候,选择了华丽转身。
       2003年底,由于《对话》节目的成功,王利芬已经是央视经济频道资讯工作室主任,既当制片人又当主持人,负责整个频道的直播线,管理着300多名记者。这是很多电视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可当她接到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协会发来的留学邀请函时,她突然决定放弃眼前的一切。
       “出国是我一直以来很强烈的欲望,在《对话》的时候,我接触了大量的‘海归’和海外企业,可我从来没有过留学经历,我希望能有一段经历来弥补这段缺憾。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就很难理解这帮人在国外是怎么生活的。”
       就这样,王利芬来到了美国,在布鲁金斯协会下的中国中心从事电视研究。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她采访了美国五大电视网中的几十名高级电视人。
       在这一年的达沃斯全球经济年会上,王利芬和马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其中不乏像索罗斯这样的全球商业巨鳄。但与此同时,她又在美国的新闻报道中看到,每年中国有数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报道图片触目惊心——招聘会现场,满地都是被招聘方丢弃的简历。
       一个大胆而又天才的想法在她的脑海里形成了。
       赢在创业
       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王利芬向许多人狂热地“兜售”她的梦想——《赢在中国》。王利芬凭着一张嘴,去跟中央电视台编委会的人“务虚”。
       第一次就被拒了。央视有个惯例,只要被编委会拒一次,再大的项目都死了。王利芬当然不甘心放弃,她一次又一次地找编委会的人来听策划会,可编委会里依然没有人觉得这个项目能做。到了最后一次,副台长赵化勇发话了:“其实我还是没听懂,但由于你过去的业绩,我们相信你。”就这样,2005年11月14日,中央电视台通过了这个项目,这时,距王利芬回国还不到50天。
       于是,《赢在中国》在王利芬手中横空出世。
       这是她的第二次创业。
       “一根筋,完全还像个20世纪80年代纯真的女大学生,坚持着她的梦想,原汁原味,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赢在中国》总导演关秀这样形容她,“我见她的时间比见我老公的还长,只要是被她盯上的,就只有归顺的份儿。”
       一期《对话》节目需要81道工序,《赢在中国》比这个更多。王利芬每个版大约审7次,一天得看7个版,将近50次。就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她居然还去考了个普通话甲级A等证书——因为她觉得自己原来的甲级B等不够格。“那是真的去考啊,没有任何关系。”关秀感叹,“那段时间,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遍遍地念教材。”
       “把钱交给这样的人,我放心。”拿出1000万风险投资的IDG投资公司中国区总裁熊晓鸽说。王利芬用这笔风险投资,买下中央电视台2套的播出时段,随后找到中国联通总冠名4000万元。在拍摄过程中,她获得了雅虎赞助的1200万元;获得了中华英才网赞助的1200万元;获得中国三大风险投资机构3200万元的资金,作为参赛或得奖选手的投资奖金;随后又获得了蒙牛、汇源果汁、好记星等知名品牌投放的每集280万元的“嵌入式广告”……这个刚刚创办的电视栏目,创造了影视文化产业的中国式传奇,价值一下超过上亿元。
       赢在中国
       “人人机会均等,只要拥有创业激情和商业才干,你就有机会成功:冠军将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的新设企业经营权,第二、三、四、五也各有奖励。对各家公司,获奖者本人将拥有20%的股份,出任该企业CEO。”2006年3月29日,《赢在中国》这个创业平台一经推出,王利芬就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创业浪潮。
       一位进入《赢在中国》1080强面试的选手这样感叹:“我要郑重告诉我的亲人和朋友,我参加的这个节目是一次力量性的竞赛,每个选手都靠实力和发展潜力,去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争取机会。”
       选手李翰强,放弃了澳大利亚舒适、优越的生活,忍受与妻儿两地分隔之苦,回到中国,只为圆一个创业梦——参加《赢在中国》选拔赛;
       “如果我只做一个工程师,对社会资源也是个浪费。”代为网首席执行官张栋这样解释他一定要参加《赢在中国》的动机……
       这些,都是正在或者即将在《赢在中国》这个大舞台发生的故事,舞台下的观众更是发出这样的惊叹:这哪是节目啊,绝对是MBA经典实战案例!
       节目现场的王利芬,少了些犀利和坚硬,多了些内敛和圆融。她安静地站在那里,不露声色地掌控全局节奏、调节全场气氛,低调地发挥了主持人的最佳功能。
       “到真人秀阶段,是我们这个项目投资规模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最残酷的时候,非常优秀的12个人,每期必须走一个,大家同时做一件事,比如把这个花瓶弄回来,你弄回来就赢了,否则你就输了,或者你们俩都弄回来,谁弄得好,谁就赢。”王利芬这样说。她似乎正在开辟一种新型的主持风格,太多的花瓶主持足以把她反衬得鹤立鸡群,她是女主持中的另类。她强大的头脑是她的制胜法宝,她吸引了女人,更吸引了男人。
       赢在生活
       《赢在中国》的王利芬对“赢”有着太多深刻的体会,但在节目之外,她对“赢”却有另一番体验:“《赢在中国》其实是一个赢在内心的过程。赢者的内心应该是安宁、平静和从容的。只有内心战胜自己的人,才会真正的赢。”
       王利芬是个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乐观、单纯。有着“拼命三娘”之称的她在生活中不是铁人,而是小女人,很柔弱也很纤细。她刚到《对话》时,只有一部电话,一个分机,四个人。当时,播出时间在晚上十一点,朝什么方向发展也不确定。埋头几年做下来,栏目逐渐为人所知了,她却猛然发现,女儿已长了好几岁,而刚开始做这个栏目时,女儿只有几个月大。王利芬根本回忆不起,她是否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抱过她。后来,每次见到几个月大的婴儿时,她都有一种极强的想抱一抱的冲动。每每这个时刻,一种深深的难过总会袭上心头,她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常常被触动。
       “我太感性了!而且我其实很小资,办公室里如果没有鲜花,我会一整天不快乐。”王利芬说。她喜欢一切向往阳光的东西,比如向日葵,那种圆形硕大的花朵,散发着一种信仰的光辉。
       (摘自《莫愁》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