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把写作教学细化到练习之中
作者:吕国锋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让人乐观,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一提到作文,许多师生都有“难”的同感。学生根据老师要求“逼”出来的文章,常常存在内容空洞雷同、表达平铺直叙、语言苍白无力等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太差。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已成了作文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人的写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练习。如果让学生每天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这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教师自身也不可能承受每天对数十篇文章进行改作的工作量。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写作教学细化到平时的练习之中,开展有目的的训练。结合自身十几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可行性较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述——让素材更加丰富。
       素材积累的形式很多,有阅读文本、背诵语句、摘录成卡等等。由于我们是农村初中,学生借书阅览、看课外书的愿望难以实现。再者,不少学生也缺乏读、看的自觉性。因此,我把书籍(如《成语故事》、《三国演义》)发到班级中,每天课前花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讲述一个故事,还让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还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在列举论据的时候,学生能举出“程门立雪”、“羊续悬鱼”等故事的梗概作为论据;在一次学业评估中,作文题为“假如我是__________”,有同学就写了“假如我是诸葛亮”。文中写道:“我就不忘刘备‘不可重用马谡’之嘱,不犯‘失街亭’之过……不致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文章别开生面,写得十分成功。
       二、替换——让描写更加形象。
       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常常会出现“他真勇敢”、“我快饿死了”等话语,由于直接把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缺乏生动的描写,因而表达平铺直叙,读来索然无味,很难感人。因此,我常常展开这样的练习:举出一个词语如“勇敢”或“饿”,让学生进行描写,要求:不得出现本字,通过描写性的语言来替换,让读者体会到“勇敢”、“饿”。学生就会这样表达:“他面对手中拿刀的歹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上去,一把夺过歹徒手中的刀,狠狠地把歹徒压倒在地上”;“下课的铃声还没敲响,我的肚子早已咕咕地唱起了‘空城计’,讲台上的时钟走得特别缓慢,老师的讲话也成了‘耳边风’,我忽然觉得铃声是那么的亲切”。平时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地克服语言表达平庸俗套、乏味的毛病。
       三、仿写——给想象插上翅膀。
       仿写句式能够较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意识地锤炼语言,展现文采,提高写作能力。例如,仿照例句1“飞瀑之所以能飞流直下,除了它有无穷积聚之外,就是因为它选准了一个突破口”的格式仿写句子。学生写出:“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除了它有持之以恒的意志之外,就是因为它选定了一个目标”仿照例句2“鉴湖水如镜”(要求写出地方特色),学生就能写出:“东山石似指(东山指石山)。”可见,仿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现象发表议论的灵感,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四、辩论——让智慧产生火花。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文本或学生比较关心的事物设计一个话题,确立正反两方,让学生开展辩论。如“我眼中的鲁庄公”。正方:鲁庄公卑鄙;反方:鲁庄公不失明君之风。又如“考试的利与弊”。正方:考试弊大于利;反方:考试利大于弊。课堂中开展辩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可贵的是,还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学生在习作中就写出“为鲁庄公喝彩”,还写出了“我想说考试真好”的文章,故意“逆其道而行之”,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五、寓理——让思维更加深刻。
       让学生选一件物品或各观存在的一些现象,既写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身特点,又包含哲理、发人深省的句子。如:蜡烛,站得不正,必然泪多命短;风筝,只有线的牵引,才能凌空翱翔;镜子,一旦破了,必定面目全非;筷子,只有两者互动的时候,才更显它的威力;雨伞,虽然面积不大,却总能撑起一片天空;门,只有把它打开,才能让别人进来;扫把,一生都生活在尘埃之中,但走过的道路却是光明、洁净的;盛水之壶,不满时常咣当咣当地响,盛满时却悄然无声;山边毛竹,因为头大腹空底浅,所以常常东倒西歪。开展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还能够促使学生深刻的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
       六、感悟——让表达更加真切。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然而,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寓情于景的语言,并通过景语来表达自身的情感还是十分困难的。为此,我常常选取一些景物,通过连词成句的形式,让学生写一段话,进行训练。如出示景物“太阳”、“风”、“水”,要求:把这些景物写成一段话,不得出现人物,但要体现人物的欢乐、悲伤等心情。学生是这样表达的:1、今天,阳光明媚,使整个大地披上了一层暖衣。和风,它时而像个乖巧的孩子,时而像调皮的顽童,使平静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2、太阳已隐没了它的光辉。阴冷的风呼啸着,疯狂地抽打着路边稀疏的树枝。湖面也收起了往日平静的面孔,此时像一个凶狠的暴徒,无情地拍打着湖边的岩石。像这样出示特定的景物,让学生自设一定的情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真切表达。
       以上几点是笔者的尝试与体会。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我们如果把写作训练细化到平时的练习中,做到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即使是最粗的“铁杵”也一定能磨成“针”!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 魏书生著。
       2、《课堂教育中的“放”与“收”》 孙元涛著。
       3、《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三期P46。
       吕国锋,浙江上虞市上浦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