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流行歌曲与语文教学
作者:陈海燕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美育要求,而一首好的流行歌曲,往往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除了其优美的旋律外,其歌词其实也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语言知识、课文理解和情感教育等方面均有可取之处。学生如果能充分利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去理解流行歌曲的内涵,对于实现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其兴趣,不无裨益。流行歌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修辞格的辨识
       这是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但枯燥的讲解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如果能引进流行歌曲,去滋润快要风干的修辞知识,使它变得鲜活起来,就一定能激发学生情趣,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对流行歌曲中所用的修辞格的分析鉴别,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再现,会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热情。
       如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一首歌《当》,其中有这么几句:“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乌有……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幻,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极度夸张的歌词让少男少女们心痴神醉。这里就是运用了夸张和排比修辞格,突出了其爱的痴情,情的忠贞,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通过对歌词的分析,学生对夸张和排比可以展开联想,创造气氛,增强感染力的作用印象深刻。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求知的心门打开了,学好知识就不再是一件难事。在学习修辞知识时,如果教师不用书中的而举歌词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训练的鲜活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理想的教学氛围,更能提高学生对修辞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让他们在活泼、生动的气氛中去主动地接受知识,使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更为活跃。
       二、对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单纯的课堂教学,一味地分析理解教参,往往会使本身具有美的价值的文学作品,在实际过程中丧失了美感,而利用学生认为美的东西来培养其鉴赏能力,就会事半功倍。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诗歌的鉴赏就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感知诗歌所传达的情感。诗歌的意象有深刻的内涵,对意象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把握意象是一个难点问题。其实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一首歌就是一首诗,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放声歌唱的同时,品味歌词,把握意象,获得歌曲情感的诠释,进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如“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中华民谣》),词中“菊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从屈原以来的历代文人对它都有歌咏。“菊花插满头”是化用唐诗中“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了积极乐观的精神,而“背影”一词将时光拟人化,生动形象而有意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把握意象,学生对意境的理解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语言本身并不是艺术,只有具有审美情趣的意象组合成意境才有艺术性。“诗歌的最高审美层次是它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升华,是诗味的源泉,是诗歌本质美的花朵。”因而培养学生对意境的理解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只有具备了审美情趣和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中创造美的语言。
       现在流行歌曲中,具有优美意境者为数不少。如《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一歌中,通过圆圆的月亮,高而蔚蓝的天,长长的海岸线,构成了一个空寂而又略带忧愁的意境,为作品的主题做了有力的渲染,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蓝蓝的天,蓝蓝的夜》。结合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五幅秋景图,可以指导学生充分领略意境之美。
       三、促进课文理解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鉴于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歌曲与课文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这种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作者写到了他的敢于承担苦难,坚强地生活的伟大母亲。深沉的叙述里学生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歉疚之情,通过课文学生的心目中已矗立了一位慈爱高大的母亲形象。这时再一起来欣赏一首由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回荡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必会触动每个人的心,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更能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而古代诗词的学习,流行歌曲更是不可小看。比如在学习《词七首》的时候,教师可以教学生唱《虞美人》、《一剪梅》等,这不仅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也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主动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加强比较阅读
       古诗文中的很多优秀内容被现代的音乐人制作成具有时代风格的歌曲,同时又在歌词谱曲方面保留了古诗词原有的内容、意境或风格,尤其是现代歌词中对唐诗宋词的继承、迁移、发展和引用,已经成为现代流行歌曲中非常耀眼的一面。
       高中阶段,比较阅读是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要求之一,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康寿教授曾经说过:“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训练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和流行歌曲做相应比较,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比较的角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
       《涛声依旧》是毛宁演唱的代表歌曲。这首歌是把中国古典诗歌演绎成现代流行歌曲最成功的范例之一,词曲结合完美,风格古朴典雅,显示出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歌词中的“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歌里用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的动词技巧,像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把动词两边的名词距离拉大,使动词的意思多几个拐弯,还用了一些中国古典诗词的名词意象,主要是《枫桥夜泊》里的渔火、枫桥、钟声、客船,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表达相近或相反情感的流行歌曲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正确的人生认识。如把《奔跑》和《一千零一个愿望》结合起来,同样是充满希望,向着目标奋进,不轻言放弃的歌曲,主题相似,但节奏和速度各不相同,给人的听觉感受也不相同。《一千零一个愿望》充满希望,充满温馨,充满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和渴望,曲调舒缓悦耳;《奔跑》则满载激情和斗志,强劲有力的曲调告诉人们该怎样向着既定目标不懈追求。
       五、强化情感教育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作为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浅浅的歌词使得许多学生如痴如醉,借助于日益发达的现代传媒,它渐渐占据人的心灵,成为影响精神的武器。但不少歌曲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它们不仅仅是旋律和文字的简单堆积,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灵魂的升华,一种对生命和现实的反思,在被深深吸引的同时,它们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上海把周杰伦的歌曲《蜗牛》作为爱国主义歌曲选入教材,曾经引起各大媒体展开激烈的议论,其实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内容健康的歌曲,为何不能推广传唱呢?《蜗牛》的歌词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反映奋斗和友情,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而郑智化的《水手》能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敢于直面现实。
       在吸引学生的流行歌曲中,更多的是表现对青春的咏叹,对生命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实现理想的努力和坚持,如《真心英雄》、《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每一首歌曲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不仅获得心灵的升华,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和慰藉。
       将流行歌曲引入语文课堂,我们可以体味到流行歌曲那巨大的煽情魅力,它对知识迁移,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鉴赏水平的提高有良好的作用。如果学生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那么,他们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由感性而达到理性,对其的迷恋也会由盲目性而趋向选择性,这对教学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陈海燕,教师,现居浙江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