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思考]经济模式剪影
作者:朱伟一

《博览群书》 2001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人认为,全球有三大经济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日本还出过一本书,叫《日本可以说“不”》,以示日本自成一体,可以分庭抗礼。但这与其说是自信的表现,不如说是自傲与自卑表象。按心理学的说法,傲慢与自卑互为表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人输了,输的很惨。二战后,日本人从来没有想要与美国人抗衡,不管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模式——日本连自己国家的防务都交给了美国。
       德国也有崇美心理。美国有了纳斯达克,德国也匆忙在法兰福克开了个新兴市场。鼎盛时期有三百家公司在这里上市。德国人素以保守著称,但近年来也玩起了股票,成年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个有股票,或直接拥有,或是通过基金拥有。
       法律上德国也是自树一帜,是大陆法系的一面旗帜。但德国现在也是大量引进美国的商法(或是说经济法)和宪法内容。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美国牛市终于结束了。这正是反思的大好时候,可以仔细端详一下各大经济美人,看看环肥燕瘦,究竟谁压群芳?
       美国模式
       许多人都要向美国学习,但学什么却不太清楚。美国的竞争最激烈、最残酷,是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直接体现。美国是以股东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全国上下惟钱是瞻。
       美国社会是赢家通吃,贫富差别悬殊。美国的公共服务与其社会财富不成比例。中、小学教育在美国虽然是免费义务教育,但问题一大堆。有钱人大多将子女送入私立学校。美国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的,而美国的大学大部分是私立大学。
       美国的股民多,存款较少。如果经济不好,股民直接承受损失。股市崩溃是泡沫破灭,但本质上则是经济衰退的结果。国民高度持股的国家,经济危机可以直接转嫁给股民。但在高存款的国家,银行还夹在中间,银行的坏帐销不销,如何销都是问题,弄的不好就通货膨胀。经济不好就是财富减少(或是财富浪费),消化问题只有两条途径:或是股票贬值,或是货币贬值。
       即便美国经济有百弊,但仍有一利,就是汇集了全世界各行各业的顶尖高手。“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也有积极的一面。美国有了可供驱使的人,干起坏事来也头头是道,理屈却并不词穷。
       日本模式
       日本公司大多搞终身制。这有助于员工效忠于企业,发展专门技能。美国员工换工作换得太快,技能不精,至少体力劳动者如此。“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句金玉良言,似只适用脑力工作者。
       日本银行与公司的关系密切,交叉持股现象严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日本的股民力量相对较弱,管理层对股东的声音不闻不问,无动于衷。这曾经被认为是日本公司的长处,因为凡事领导可以从长计议,不像美国人那样急功近利。但问题是有几个领导会真正为公司谋利益?太少了。大部分人都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更重要的是,天算不如人算;公司的投资越长远,变数就越多。倒不如追求短期利润来的简单明了——至少在人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是如此。
       对一般民众来说,日本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工作稳定。我们除了怕死、怕离婚(也有一小撮人是盼离婚),就是怕丢饭碗。如果不怕丢饭碗,心情就坦荡地多了。终身制在其他国家不一定行的通,因为人容易偷懒。但在日本终身制可行,因为日本人是天生地苦干、实干、蛮干。
       德国模式
       德国有一流的教育、培训和很好的社会福利。德国工资差异较小,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德国同日本一样,公司与银行相从过密。
       德国公司也不能仅以追逐最大利润为目标。德国《宪法》明确规定:“所有权的使用必须有意于公众利益”。公司必须考虑工人、工会、银行和社区的利益。监事会中的工人代表人数应与股东代表的人数相同。其实,这也是美国公司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仁人志士争议的焦点。
       德国与美国相比,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限制较多。首先是工会很强大,动不动要长工资。德国的失业补贴过高,许多人情愿逍遥游,也不愿当资本家的挣钱工具。德国有保姆国家的美称,失业率在8%以上,但失业者拿国家津贴,生活的比美国大多数工作的人还好。
       德国算是富国,穷国有技能的人也愿意往这里跑。德国也需要新鲜血液,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比如,德国的计算机人员紧缺,也想吸引外来人,模仿美国弄了居留证。但持证者只能在德国居住五年。而在美国,只要绿卡在手,就可以终生定居美国。
       我想,这倒并不完全是经济模式的问题。不是德国人没有美国思想解放,也不是德国人心地不够善良;实在是德国面积太小,只能容纳一定的人数。可见,一国的发展与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也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办法,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凡事慢慢来。
       在德国,有的时候要想多干也难。比如,商店周一至周五是晚8点关门,周六是晚4点,周日全天休息,说是要保护工人的权益。其实,这不是工人的权利,而是事关民族的风格。商店要营业,尽可以让工人加班,只要付给他们加班工资即可。德国总理说是两年之内不谈此事。
       德国经济最成功之处就是通货膨胀这只老虎没有出笼过。德国人从基因里就害怕通货膨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货膨胀把德国给搞惨了,希特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这个上的台。
       其他模式
       除了美、德、日三大列强外,中间还游离着若干小模式。瑞典模式就曾经被誉为第三条道路,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一条通途。瑞典模式的特点是高就业、高税收、高赤字,最后是高通货膨胀。
       “第三条道路”热闹了一阵,克林顿和布莱尔都出来捧场,大肆鼓吹一番,但现在又销声匿迹了。克林顿下台,人走茶凉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撇开其利弊不说,瑞典模式涉及的是小国寡民,经济大国无法效仿。
       还有荷兰模式,被推崇为欧洲模式。荷兰工人以低工资换取就业保障。国家刻意增加零工,失业率大大降低,只有3.6%。欧洲的平均失业率是10.6%。荷兰模式似乎是鱼与熊掌皆得。但荷兰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之一,北海的石油滚滚而来,仅凭此一项收入,荷兰全国人民就有吃有喝。严格地说,荷兰如同沙特,不可能有可供其他地域借鉴的经济模式,因为两国的地下流着石油就是流着黄金。
       在理想化的世界,最佳经济的特点包括:高储蓄、低征税、全方位贸易、重视教育、崇尚法治、货币、金融政策正确。但尽善尽美的事情没有,经济更多的是取舍,厚此薄彼,或是薄此厚彼,就像春梦中的十全美人:既是校花又是淑女,出身高贵,还有博士学位——只可惜这样的天仙,民间没有,庙堂也没有。
       美、德、日模式各有千秋,但经济发展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而且三国之间差别并不大。检验经济好坏有若干标准,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生产率和就业率。按照这几个标准,美国模式并不绝对优于日、德模式。过去十年中,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是1.6%,与日本相同,但低于德国。过去十年中,美国的生产率低于日本,而且只有德国的一半。
       美人也应该心灵美,蛇蝎美人是很可怕的。从经济上来说,美人就是利润,就是金钱和效益。但单纯追求利润,不问贫富差距也很可怕,最后必然自食其果。因为在富人来说,难免“温饱思淫欲”(还暂且不问富从何来);在穷人来说,最怕就是“贫寒起盗心”。
       法国总理有一句话:“我们要的是市场经济,但不要市场社会”。不过,如果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两者能够皆得,那还不是太坏。就怕有市场社会,却没有市场经济。千万不要成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