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温家宝

《新华月报(记录)》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6年4月17日)温家宝
       这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始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总结“十五”期间的环保工作,部署今后五年的环保任务,进一步开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一、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也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
       “十五”期间,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应予充分肯定。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但环境保护的指标没有完成,主要是两个指标:一个是二氧化硫排放量;一个是化学需氧量。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化学需氧量仅减少了2%,均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三个原因:
       一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不少地方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该治理的不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总体上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特别是一些地方上了不少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加剧了环境污染。这几年我国煤炭消费高速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国煤炭消耗量达到21.4亿吨,比2000年增加了8.2亿吨。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污染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近些年来,我们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加强了环境管理。但是,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对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处于失控状态。这种状况不改变,环境污染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治理。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现在看来,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经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而要达到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难度很大。今后,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人口继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还会不断增多,生态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如果到那时,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人居环境恶化了,那就不能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因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同时,把单位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下来,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近年来,一些地方空气质量下降,水源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一些地方环境事故频发,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有关环境问题的投诉和纠纷明显增多。一些地方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把保护环境这件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做好,让人们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着想,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我国也有不少地区历史上曾经山清水秀、林草丰茂,由于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如今土地荒漠化、石漠化日益严重。面对历史的沧桑巨变,我们更加感受到环境对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我国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等现象。如果再不重视保护环境,今后治理的成本会更高,付出的代价会更大,环境将更难以恢复,我们就可能犯难以改正的历史性错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我们绝不能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要求。尽管实现的难度很大,但必须下定决心确保完成。
       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解决水和空气等污染加剧的问题。要加强水污染治理。我国本来就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有限的水资源又被严重污染。保障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要切实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我国化工企业多数布局在江河沿岸,一旦发生事故,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要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消除环境安全隐患,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改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既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扩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功能,保护好天然植被和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加强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遏制土地沙化、退化、荒漠化趋势。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四)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把环境保护相关技术列入优先领域。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发展环保产业。要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真抓实干,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保护环境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地方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总责,把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从今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情况,让社会和群众监督。保护环境,守土有责,要建立环保工作问责制。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这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总闸门”。各地都要按照国家环保总体目标要求,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任何地方、任何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禁止无证或违章排污。
       (三)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这是防止新增污染的重要关口,要作为市场准入的一项重要制度。今后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同时要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专家审查机制,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这是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明确各类功能区的范围,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把这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法治是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最有效的手段,要把环境保护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环境立法,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决不允许违法排污的行为长期进行下去,决不允许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
       (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七)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污染治理的钱迟早要花,早治理早主动,晚治理就被动。要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各级财政都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要继续向环境保护倾斜。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国家环保重点工程。对有偿还能力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污染治理项目,银行应给予贷款扶持。要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格局。
       (八)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各级政府和有关企业都要制定应急预案,切实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环保队伍。从事环保工作的同志要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敢于碰硬,做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各级环保部门要发挥环境综合管理职能,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和信息发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
       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各级机关要带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全社会做出表率。各类企业都要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自觉参加环保活动。要大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弘扬环境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不断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北京讯,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4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注环境保护工作。这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这次会议精神,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把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位。抓紧制定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进一步落实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努力开创我国环保事业新局面。
       会上表彰了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负责人,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在北京参加了会议。各省(区、市)、市(地)、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在当地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本刊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