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感动一瞬间]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张严平 等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骤然的黑暗中
       依然有不灭的光亮
       在一片安置返乡群众的蓝色帐篷前,36岁的乡党委书记赵海清与几个乡干部正打仗一般地穿梭着,直到他冲到马路对面,抓起一瓶矿泉水咕嘟咕嘟地往下灌,才猛然裂开嘴僵硬地朝我们笑了笑。
       疼痛瞬间弥漫了我们的心,面对他的笑容,就好像面对着正在流血的伤口,这个看过去像一个大孩子似的男人,在地震中失去了3位至亲的人——父亲,母亲,5岁的儿子;妻子重伤住院,双腿面临截肢。
       要有一种怎样的力量,才能吞咽这样的悲伤?
       最初与外界隔绝的日子是孤独而不安的。13日瓢泼大雨的那个晚上,赵海清和干部们把群众安顿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他们则背靠背在大雨中坐了一夜,他感觉那是他生命里最漫长而寒冷的夜晚……
       在得知妻子重伤住院、儿子和父母全部遇难的那个晚上,他带着一包纸,在月色里悄悄爬上一块岩石,面朝北川的方向跪下,给死去的父母重重地叩了三个头,一张一张地烧光了纸,双手捧着存有儿子照片的手机恸哭……
       赵海清低下头,抹了一把眼泪,猛然间又抬起头来:“知道吗?陈家坝是出红军的地方,是出英雄的地方。当年红军长征路过这里,带走了好多人。今天这片土地,依然有着红军的血脉。只要还有人,我们就会坚持下去!”
       阳光照着他挂着泪迹的脸。
       他继续说下去:“逝者已去,活着的人一定要好好地活着。我还有一个责任,就是要让陈家坝的乡亲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在这片灾难的土地上,我们见到了太多像赵海清这样的乡村基层党的干部,他们在痛失亲人的同时,臂膀间挽起了更多乡亲的安危。
       灾难的底色上
       跃动的依然是生生不息
       行进在灾区的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民背着包裹从各安置点返回自己的家园,这是他们自愿的选择。与安置点的吃喝不愁相比,返家的生活有着太多的艰辛,然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止那如鸟归巢般的渴望。记得曾有一个农民大声地对我们说:“麦子该收了,水田也要插秧,家里要牵挂的事多着哪!”
       什么是日子?日子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一种始终奔向明天的希望啊!
       走在灾区的土地上,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这种一往无前、坚韧地把日子过下去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
       在什邡仁和村,我们看到一对悲伤的父子,父亲失去了妻子,儿子失去了母亲。他们把亲人就地掩埋,那曾是她和他们温暖的家,在她的身边,烧着一炷香,摆着两碗酒。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清理所有可以再用的家具、木梁。那位木讷悲伤的父亲跟我们说了一句话:“我晓得,她一定愿意看到我们重新生活,好好地活下去!”
       在北川的许家沟村,我们看到一位32岁的母亲李春蓉,他们家靠丈夫打工挣下的14万元钱刚刚盖好的二层新房毁于一旦,她伤心得5天没有吃进一口饭。可当听说附近的村子有帐篷小学开学了,便四处奔波,到处打听,希望把9岁的女儿赶紧送到学校读书,她说:“孩子的学业不能耽搁。什么都没有了,咱还有人!”
       在去汶川的路上,一位女子半道搭了我们的车。她急着要赶回去,其实那里已经没有家了,房子全垮了。问她为什么不与家人一起留在安置点,她焦虑地说:“地里还有十几亩油菜子和麦子,眼看过季节了,要回去抢收。虽说值不了几个钱,可总是居家过日子的事。”
       一位身上背着一个孩子疾步行走的中年男子气定心静地说:“有人就不怕,日子一定会过下去!”
       真实的生活从来都是在最平淡无奇中显示出它的不可摧毁。是的,没有什么力量能摧垮这样的土地。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摘自《中国社会报》2008.6)